食品業內人士常說這樣一句話:
食品添加劑是食品工業的靈魂,
不少人聽過后,嗤之以鼻。
的確,有關食品添加劑的各種說法,變著花兒地冒出,不斷刺激公眾敏感的神經,讓消費者無形中對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產生了擔憂。
其實,一些朋友們的認識是有偏差的。食品添加劑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
誤區一
不含防腐劑的食品更好。
不少商家瞄準了這一點,利用“零添加”“無防腐劑”的描述來迎合消費者的心理。
實際上,防腐劑主要是用來防止食品腐敗變質,否則有些食品還未出廠就壞掉了,甚至還可能產生毒素。
也有一些食品根本就不需要添加防腐劑,因為它們本身的特征就使得微生物不容易生長,比如:
蜂蜜——高糖
方便面面餅、咖啡粉——干燥
腌漬食品——高鹽
超高溫滅菌的牛奶——無菌包裝前已殺滅了所含的細菌。
因此,一些食品聲稱“不含防腐劑”,其實是一種營銷策略。
至于“零添加”,實話告訴大家:
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加工食品,在現代食品工業環境下幾乎找不到。
誤區二:
那么多添加劑,危害健康
各大食品企業的研發部門都在竭盡所能尋找最合理的配方,要滿足工藝需要,要符合消費者的口味需求,又需要控制成本。
試想一下,在達到同樣的工藝目的的前提下,企業是愿意多添加增加成本,還是盡量少添加控制成本呢?
多種成分復配,可以起到1 + 1大于2的效果,反而能夠減少添加劑的總量。
對于食用者而言,添加劑的安全性歸根結底是要看吃了多大的量,而和用了多少種沒有必然聯系。只要符合標準的要求,食品添加劑本身的安全性就是有保障的。
每種食物都是按標準添加的,但一天要吃那么多食物,它們加在一起的量,會不會有危害呢?
事實上,標準在制定時就已經考慮了其中也考慮了終生、每天、大量攝入的情況。
按照每種食品在日常飲食中的比例,然后再把防腐劑的最大允許含量相加,如果這樣還是遠低于安全劑量,才能正式制定為標準。
除非真的“大量”到“把食品添加劑當飯吃”,否則很難威脅健康。
誤區三:
純天然添加劑比化學合成的安全
不論是天然的還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劑,其安全性都要通過“風險評估”的方法來評判。
一般會先通過動物實驗得到不產生任何不良影響的劑量,再除以保護系數(一般是100倍),作為對人體安全的劑量,并以此為依據制定限量標準。
只要通過風險評估,獲得批準并按規范使用,純天然或是化學合成的添加劑,其安全性并無高下之分。
誤區四:
我國食品添加劑品種比國外多
恰恰相反。
我國的食品添加劑大概有2 000種左右(包括上千種香精香料),美國是4 000種左右(不包括香精香料),日本也比我們的品種多。
另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律是:
我國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幾乎都能找到至少兩個發達國家也在使用的先例。
實際上,比較各國食品添加劑的品種多少是沒多大意義的,這只是各國根據自身條件作出的管理上的取舍而已,在安全性上并無分歧。
誤區五:
外國禁用的添加劑在我國可用,害人!
XX添加劑在歐盟禁止使用,而中國還在使用。
在國外的限量是XX,而我國限量比國外高。
還是那句話,無論哪個國家,無論哪種食品添加劑,批準使用的前提都是經過科學的風險評估——認為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每個國家基于管理上的取舍,對同一種添加劑的處理方式可能有些不同。
有些食品添加劑是我國特有的,僅在我國范圍內允許使用。
有些食品添加劑在我國的限量是嚴于國際組織或發達國家的。
比如我國果凍中使用山梨酸鉀(防腐劑)的限量是每千克0.5克,而歐盟的限量是每千克1克。
還有一些食品添加劑是國際標準或發達國家允許使用的,而我國并未批準使用。
看看國家質檢總局每月公布的進口不合格食品名單,其中有大量因為違反我國食品添加劑標準被退貨或銷毀的情況。
因此,不能簡單地通過比較誰用、誰不用,或者個別指標的高低,來判定標準優劣。
誤區六:
可以不加食品添加劑
不用不行嗎?
食品添加劑具有重要的工藝作用,有了它們,才有現在豐富多彩的食品。
不用添加劑并不是完全不行,我們試試好了:
食用油中不加抗氧化劑,保質期會大大縮短,更有可能吃到哈喇味的油。
冰激凌中不加乳化劑、增稠劑,那大部分的冰激凌都會變得像冰棍一樣硬邦邦。
食鹽中不加加抗結劑,食鹽不再粒粒分明,更容易受潮結塊。
袋裝薯片里的氮氣也算是食品添加劑,不加的話,你會拿到一袋薯片……渣。
說了這么多,是想告訴讀者朋友們,不用對食品添加劑過于恐慌。只要按照標準添加和使用,不會對健康產生危害。
但需要強調的是,因為在制定標準時已經留下了足夠的空間,所以“添加劑超標或違法添加未必產生危害”。但某些商家不按相關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行為,是違法且可恥的!
如果發現這種行為,無論是否會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危害,相關部門都應當果斷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